拖板桥小学原是一座庙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那里读书时同学告诉我的,但并不像庙的样子,俨然是一所小学。进大门后的屏风上写着“儿童乐园”。再进去是个小操场,立有旗杆。但操场较小,每天早操时,都要“半边向右转”才好做操。
学校坐北朝南,校门是古老的“八字衙门”式的,门楼宏伟高大,全部用水磨青砖砌就,上面的砖雕精美、细致。“八”字的两“撇”是用水磨六边形的青砖砌成,可以当黑板用。刚解放时,钱校长就喜欢每天在上面写上当日的新闻,并要我们抄下来,说是要考试。于是我们就在放学后,站在校门口,或立或跪地把新闻抄在小本子上。
要说它过去是庙呢?也还有遗迹。在坐北朝南的三间房子里,中间一间最小,是老师的办公室。两旁是两间大点的教室。在教室里的房梁上却挂有几块“扁”。上面都写着些歌功颂德的字,究竟写些什么?早已忘记。在过道的一面墙上嵌着一块很大的石碑,这石碑对于我们的用处就是:用一张白纸蒙在上面,再用铅笔在上面拓字。
班主任管理很严,我们都怕他,谁要是欠了学费(那时常有人欠学费,我就是其中之一),他就扭着你的耳朵把你拉出教室。可他对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(当然他不会欠学费)却总是笑嘻嘻的。别的同学告诉我,说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建筑业的什么人,我们这学校原本是建筑业的地方,现在借给我们当学校。后来长辈们告诉我,这学校原来是“二郎庙”。一提“二郎”,我们小学生当然清楚,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故事。
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,全校打扫卫生。我们小组被分配去打扫老师的办公室。其实老师们早就把自己的东西都放好了,我们进去就是扫扫地,抹抹桌子。进去后发现在办公室的后面有张帘幕,小组长把帘幕拉开后,里面是个高约半米的台子,台子上有两尊菩萨。它们既不是玉皇大帝,也不是二郎神,是两尊一模一样的中年男子,笑眯眯的,古人装束。组长要我和另一位同学上去打扫。我用抹布给这二位神像通身抹了个干净。这神像外面有漆,彩色的,很好抹。
这一来我知道了,二郎庙不是敬的二郎神。是敬的两位男子。这两位男子一定是建筑业方面要供奉的神。是什么神?我就不知道了。肯定不是鲁班,因为鲁班是一个人,这是两个人,而且一模一样。但可以说:二郎庙,起码在镇江,是供奉的建筑业方面的祖师的神庙。